專題

深水埗仕紳化? —從大南街zoom out

一年前,所有討論,或許暫時仍只是想像或推論。

一年下來,偏向高消費的文青舖已水銀瀉地般擴散至附近黃竹街、鴨寮街、汝州街、基隆街,更陸續傳出消息,指有業主抬高租金想租給文青開咖啡店,因而不再續租或瘋狂加租,引致有服務街坊老舖小店倒閉。同時間,我們亦聽到有文青舖開始挨不到租金,有可能要搬遷或結業……

不論是否「仕紳化」,深水埗社區連同之前發展商和市建局所建立的豪宅區,「高檔化」、「租金颷升」、「老店結業」,甚至新式小店都有人挨不住而結業,都已是不能逃避的事實。

或許,與期不斷討論誰是誰非,不如齊齊尋出路?社區裡的成員是否可以互相聆聽,一起減低傷害效應、增加協同共存效應,讓不同的文化共生?


目錄

前言:大清拆海嘯中看社區「高檔化」……

第一場:zoom in大南街
第一鏡/文創小店的憂患與生機 -訪〈店小二小店〉及〈兄弟皮藝〉
第二鏡/新舊咖啡小店 -訪〈openground〉及〈一草一木〉
第三鏡/「文青」遊大南


第二場: 大南以外咖啡香…
第一鏡/社區咖啡店1-街坊咖啡與炸魚飯
第二鏡/社區咖啡店2-大埔道的迷你cafe :像家的感覺要有「人」


第三場:草根街坊有乜講?
第一鏡/深水埗街坊對談錄—與其追究誰之責  不如尋條共生路?
第二鏡/路邊的街坊看過來……


給未來的寄語:
野草無聲——寫在「我們」被看見之前…





第一場:zoom in大南街


第二場: 大南以外咖啡香…


第三場:草根街坊有乜講?


給未來的寄語:
野草無聲——寫在「我們」被看見之前…

作為街坊,我們不禁想問, 大南街未有新景象之前,這裡真的就是「死氣沉沉」?沒有客如輪轉就等於沒有人在此生活嗎? 這裡難道就沒有社區的紋理嗎?這些年來,每每經過車房,看見老闆和夥計在打牙骹,老闆娘把兩蘿的雞蛋殼生曬,當肥料用;幾個少數族裔叔叔,把拾回來的電腦椅子放在街角坐著;咖啡店把店門前的欄杆改造成花盆;而越南士多放了長椅在外面,放著他們自家醃的蔬菜,與園藝店共同分享街道的空間;咖啡店的熟客把書法創作贈給小店;周日移民家務工在南昌街公園的音樂和食物的多姿多采;長工時基層街坊透過舊區15分鐘生活圈,以短短時間滿足了生活需求,有閒餘生活的時間可以鬆一鬆;小店裡面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,衝突與復原的故事……日常生活所構築的人際關係、空間呈現、物資流傳、價值觀,不就是「文化」的核心嗎?

廣告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